布丁考研,专注于提供及时、精准、可靠的考研信息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京师水韵”2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2026北师大考研真题资料免费分享群:2021北京师范大学查分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将于2020年07月09日—07月10日举办“京师水韵”2020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旨在促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四个学科的知识的普及与交流,帮助优秀大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群的发展前沿热点,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的教学和科研情况,为有志于免试攻读或统考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研究生的优秀大学生提供咨询。同时作为水科学研究院选拔2021年硕士研究生工作的一部分,对于符合我校推免生录取条件,拟录取为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同学,将提前确定录取意向,不再需要参加9月推免生复试环节。相关信息敬请留意随后发布的通知以及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研究生招生信息。

受疫情影响,本次夏令营将全程通过网络远程的形式进行,需要营员自备笔记本电脑参会。通过学术讲座(直播)、优秀师生代表交流(云交流)、参观访问(云参观)等线上方式,让营员们浓缩体验未来学术生涯的无穷魅力,构建学习网络。夏令营期间我院还将进行优秀营员的选拔,成绩优异者,我院将颁发面试合格证书。

一、申报条件

1. 思想品德良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学习刻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潜力,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未受过任何处分。

2. 全国高校水利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即2021年应届毕业生。

3. 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较好,能够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优先,或者科研能力出色(如有高质量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丰富的科研项目经历,或者在全国重大竞赛中获奖等)。

4. 对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水利工程、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理工专业或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学专业),愿意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

二、申报材料(只收电子版材料)

符合夏令营申报条件的学生,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夏令营申请系统(http://xly.bnu.edu.cn/)在线提交申请,需在系统备注里注明申报的研究所及是否接受调剂研究所,各研究所及导师介绍请参阅学院网站(http://cws.bnu.edu.cn)。材料包括:

1. 通过附件上传个人陈述1份(关于个人学术背景、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未来学习和研究的计划、目标等);

2. 通过附件上传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扫描在同一张A4纸上;

3. 通过附件上传推荐信1份;

4. 通过附件上传本科成绩单(双学位需附双学位成绩单)和专业成绩排名(需加盖院系或教务处公章);

5. 通过附件上传其他证明材料(如:获奖证书;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TOEFL/GRE/GMAT/雅思成绩;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等)。

三、申报时间及材料审核

自公布之日开始接受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2020年06月27日。录取名单将于2020年06月30日前在学院网站(http://cws.bnu.edu.cn)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系统短信);录取同学须在2020年07月03日前通过申请系统或邮件回复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视为自动放弃。

四、拟招收人数

100人左右。

五、活动安排

夏令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整体情况介绍暨开营仪式;

2.  学术报告;

3.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水生态研究所、水安全研究所负责人向营员介绍本研究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回答营员提出的相关问题;

4.  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介绍;

5.  云参观校史馆、实验室基地;

6.  组织营员与我院优秀师生代表在线交流,并回答营员提出的相关问题;

7.  分专业面试(可参照往年推免复试安排),签订拟录取协议书,招生政策说明与解答;

8.  夏令营优秀营员评选。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魏老师、玄老师

联系电话:010-58802739

邮箱地址:cws-jiaowu@bnu.edu.cn

【责任编辑:星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予以更改或删除。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X考研政治刷题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