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考研,专注于提供及时、精准、可靠的考研信息

2021年中南大学353 《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2025中南考研真题资料免费分享群:2021中南大学查分、复

中南大学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卫生综合》(代码353)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20年7月15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专业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该5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熟悉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5)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6) 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

(7) 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流行病学             20%

卫生统计学           20%

环境卫生学           20%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   20%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20%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100分 (20小题,每小题5分)

单项选择题      50分 (25小题,每小题2分)

简答题        150分 (10小题,每小题15分)


Ⅴ.考查内容


一、流行病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 流行病学简史;

2.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4.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5.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6. 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二)疾病的分布

1.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⑴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⑵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率;感染率;

⑶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4)疾病负担指标

2.疾病流行的强度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的定义

3.疾病的分布 

⑴ 人群分布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⑵地区分布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⑶ 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⑷ 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三)描述性研究

1. 概述:概念;种类;特点;用途。

2. 现况研究:概念;目的;特点与种类;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3.生态学研究

⑴ 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⑵ 生态学研究的类型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3)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生态学谬误

(四)队列研究

1.概述  

⑴ 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⑵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⑶ 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2.研究设计与实施 

⑴ 确定研究因素

⑵ 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⑶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⑷ 确定样本量 影响样本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确定样本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⑸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

(6)质量控制

3.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⑴ 基本整理模式

⑵ 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

⑶ 率的计算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⑷ 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4.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⑴ 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⑵ 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5. 优缺点及其它实践类型  

(五)病例对照研究

1.概述: 基本原理;基本特点;研究类型;用途

2.研究设计与实施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偏倚及其控制

⑴ 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⑵ 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⑶ 混杂偏倚

5.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六)实验流行病学

1.概述 

⑴历史回顾;定义;基本特征和用途;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2.研究设计与实施 

⑴ 明确研究问题

⑵ 确定实验现场

⑶ 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⑷ 估计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

⑸ 随机化分组与分组隐藏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⑹ 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⑺ 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

(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

(10)收集资料

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⑴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⑵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4.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七)筛检

1.概述

⑴ 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⑵ 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⑶ 筛检实施原则

2.筛检试验的评价

⑴ 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

⑵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⑶ 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3.筛检效果评价

⑴ 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⑵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亡率

⑶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4.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八)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

1. 病因的基本概念

⑴病因及其与流行病学的关系

(2)病因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多样性

2. 病因学说与病因模型 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生态学模型;病因链;病因网;病因模型的比较

3. 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新的病因观;充分病因和组分病因;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的应用

4. 发现和验证病因:发现病因的法则与方法;穆勒的因果关系推论法则;穆勒法则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5. 因果关系推论:科学推论的一般原则;评价单个研究的真实性;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希尔的病因推断准则;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系统综述;病因推论的困难

(九)预防策略

1.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

2.预防策略与措施:策略与措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

3.国内外疾病预防策略与实践:中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发展;当代全球主要健康策略;健康中国战略

(十)公共卫生监测

1. 概述:基本概念;目的与应用;发展概况

2. 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与内容:疾病监测;症状监测;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3.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方法;基本程序

4.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

(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 

1.概述:定义;流行概况。

2.传染病流行过程

⑴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⑶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3.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⑴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⑵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4.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⑴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⑵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⑶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


二、卫生统计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李晓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  绪论

1.关于统计学与卫生统计学。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卫生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2.数据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变量、定量变量、定性变量、连续变量、离散变量。变量值、资料。

3. 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观察单位与变量、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与样本、频率与概率、误差、同质与变异。

4.学习卫生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数据分布的描述

l.频数分布表与直方图

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概念及编制方法,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频数分布的类型,频数表的用途。

2. 数据分布特征

(1)分布形态:对称分布、偏态分布、正偏态分布(右偏态分布),负偏态分布(左偏态分布)。

(2)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描述

1)集中位置:用于描述一组变量值的集中位置指标是平均数,它是集中位置的特征值,代表该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常用的平均数有:①算术均数:总体和样本均数的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均数的两个重要特征,均数的应用及其条件;②几何均数: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几何均数的应用及其条件;③中位数和百分位数:意义、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用频数表法),应用及其条件。

2)变异程度:在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中,只有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所研究的事物,说明变异程度常用的指标有:①极差:符号,定义,优缺点;②四分位数间距:符号,意义,优缺点;③方差:意义,符号,计算公式,优缺点;④标准差:意义,符号,计算方法,应用;⑤变异系数:亦称离散系数,符号,计算方法,应用。

3.箱式图

箱式图的绘制和作用,箱式百分位数图的绘制和作用。

4.数据核查与离群值

逻辑检查方法和主要策略。离群值的初步探索、离群值的处理。

5.分类变量的常用统计图

(1)饼图:饼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

(2)条图和比例条图:条图和比例条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

(3)热图:热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

(三)数据关联的探索

1.数据的关联

数据关联的含义,数据关联的主要形式。

2.散点图

   散点图的制作及其解释和用途。

3.相关

(1)直线相关系数:直线相关的概念:意义、性质、要求的资料分布、相关分析的任务,直线相关系数的意义、方向和强度、计算方法1. 直线回归

(2)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s的意义,等级相关分析的步骤和rs的校正。

4.回归现象

(1)回归直线的拟合:最小二乘法思想。

(2)回归方程的解释及残差:求直线回归方程,直线回归方程的图示,直线回归方程中两个系数a、b的意义,决定系数的概念与计算。

5. 相关与回归的陷阱

(1)离群点和强影响值:离群点和强影响值的定义、识别策略。

(2)观测值范围:观测值范围与相关程度,观测值范围与外推预测。

(3)非线性关联:数据的对数转换。

(4)潜在影响变量

(5)平均数的相关

6.分类变量的相关

(1)交叉表的制作:

(2)条件分布与关联:联合分布、边缘分布。

(3)列联系数:计算方法与应用。

(4)分类变量相关分析的陷阱

7.关联与因果

共变关系、混杂、因果。因果关联的复杂性。

(四)数据的产生

1.数据的来源

(1)轶闻数据与可得数据:轶闻数据与可得数据的含义与来源,普查数据。

(2)抽样调查数据与实验研究数据: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2.随机对照试验

(1)设计原则:对照、随机化。

()潜在的问题:安慰剂、盲法。

3.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抽样方法。潜在的问题。

4.样本的可靠性与代表性

参数与统计量,抽样分布、抽样误差、标准误、偏倚。

5.伦理问题

(1)知情同意与个人隐私。

(2)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

(3)行为学与社会学的伦理问题。

(五)基本概率理论

1.概率

(1)机会与不确定性。

(2)概率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3)事件的概率运算:加法法则、条件概率、独立事件、乘法法则、条件概率与树状图。

2.概率分布

(1)离散型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连续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曲线。

(3)随机变量的均数与方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均数。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4)二项分布与Poisson分布:伯努利实验,二项分布的概念、性质、适应条件,Poisson分布的的概念、性质、适应条件。

(5)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概念、分布图形、分布特征,标准正态变量Z值,标准正态分布及标准正态分布表,正态曲线特点、面积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的重要性。

3.蒙特卡罗模拟

(1)蒙特卡罗模拟的基本思想

(2)常见分布的模拟抽样:正态分布随机数的模拟抽样,二项分布随机数的模拟抽样。

(3)蒙特卡罗模拟的主要步骤和应用。

(六)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1.样本率的抽样分布

(1)样本率的概率分布---利用概率公式计算:二项分布概率公式。

(2)样本率的概率分布---利用统计表。

(3)样本率的概率分布---利用模拟实验。

(4)样本率概率分布的正态近似。

(5)数理结论:样本率的均数和标准差。

2.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

(1)样本均数的概率分布---利用概率公式计算。

(2)样本均数的概率分布---利用模拟实验。

(3)样本均数概率分布的正态近似。

(4)数理结论:样本均数的均数和标准差。中心极限定理。

(七)统计推断

1.置信区间估计

(1)统计信心

(2)置信区间:计算方法、误差范围。

(3)置信区间与样本量。

2.假设检验

(1)基本思想

(2)基本步骤:假设检验的意义和一般步骤:建立假设的依据,选定检验方法的根据,选定计算统计量公式的依据,确定概率P的意义。

(3)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可信区间亦可用于回答假设检验的问题:分为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二种情况;可信区间比假设检验可提供较多信息。

(4)假设检验的正确使用:选择适合的检验水准、统计学意义与实际专业意义、注意无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统计推断并非对所有数据有效。

3.检验效能与基于决策的推断

(1)检验效能:概念、计算方法。

(2)基于决策的推断与两类错误:第一类(I型)错误与第二类(II型)错误的意义,表示符号,当n确定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效能的意义。

(八)基本情形的参数推断

1.单个总体均数

(1)t分布:概念、特征及其稳健性、

(2)单样本的情形: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均数的假设检验

(3)配对设计的情形:配对总体差值的置信区间估计、配对t检验。

(4)非正态数据的情形:数据转换,非参数检验方法。

2.两个总体均数

(1)两样本均数之差的抽样分布及其t统计量。

(2)两总体均数之差的置信区间。

(3)两总体均数的假设检验。

3.两个总体方差

(1)两样本方差之比的抽样分布原理及其F分布

(2)两总体方差的齐性检验

4.单个总体率

(1)总体率的置信区间估计:二项分布法、正态近似法,校正样本率的正态近似法。

(2)总体率的假设检验:确切概率计算、正态近似法。

5.两个总体率

(1)两样本率之差的抽样分布及其正态近似。

(2)两总体率之差的置信区间估计。

(3)两总体率的假设检验。

(九)多个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将总变异分解成几个部分,用离均差平方和表示各变异的程度,计算出统计量F值、借助F界值表,确定P值,按照P值大小作出推断结论。总变异、组内变异、组间变异的意义,三者问的关系;总自由度的分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2.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成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总自由度亦分成相应二部分;分析计算步骤。

3. 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用无重复数据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成处理组变异,配伍组变异和随机误差三部分,总自由度也分解成相应的三部分;分析计算步骤

4. 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又称多重比较,其意义和目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两种情况及适用的统计方法:

⑴ SNK-q法

⑵ Dunnett-t检验:适用于g-1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的均数差别的多重比较。

(3)Bonferroni法

(十)分类变量的检验

1.检验的基本思想

(1)统计量

(2)分布的性质

2.率的比较

(1) 2×2交叉表数据的检验

(2)R×C交叉表数据的检验:多个构成比的比较、多个率的比较、分割,注意事项。

(2)配对设计数据的检验:配对四格表的检验,配对R×R交叉表数据的检验

3.独立性检验

(1) 2×2交叉表的独立性检验

(2)2×2配对数据的独立检验

(3)R×C交叉表的独立性检验

4.拟合优度检验

基本思想、计算步骤、应用条件

5. 确切概率法

确切概率法基本思想和使用条件。

(1)2×2交叉表的确切概率法

(2)R×C交叉表的确切概率法

(十一)基于秩的非参数检验

1.配对样本的比较

(1)单样本数据的符号秩和检验:基本思想、检验步骤

(2)配对设计数据的符号秩和检验:基本思想、检验步骤

2.两独立样本的比较

(1)两组定量数据的比较:基本思想、检验步骤

(2)两组等级变量的比较:基本思想、检验步骤

3.多组独立样本的比较

(1)多组定量数据的比较:基本思想、检验步骤

(2)多组等级变量的比较:基本思想、检验步骤

(十二)直线相关与回归的推断

1.直线相关系数的统计推断

(1)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估计

(2)总体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查表法、t检验法、

(3)应用条件

2.直线回归的统计推断

(1)回归模型与参数解释。

(2)总体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t检验、方差分析。

(3)反应变量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4)反应变量个体值的预测区间

(5)应用条件

(十三)生存分析

1.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终点事件、生存时间、完全数据、删失数据、生存曲线、生存函数、生存概率、死亡概率

(2)主要内容:描述生存时间的分布特点、比较生存曲线、分析影响生存状况的因素。

2.生存曲线的估计

(1)Kaplan-Meier法:生存率及其标准误的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曲线。

(2)寿命表法:生存率及其标准误的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曲线。

(十四)多重回归分析简介

1.多重线性回归

(1)模型:偏回归系数的概念及计算

(2)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偏回归系数的t检验,决定系数

(3)解释变量的筛选

(4)用途及注意事项:影响因素分析、估计与预测。多重共线性问题、交互作用、通径分析。

2.logistic回归

(1)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logistic回归系数的流行病学意义。

(2)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极大似然估计、OR值的估计解释、logistic回归模型的假设检验、logistic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3)用途及注意事项: 影响因素分析、预测。logistic回归分析的应用条件、模型拟合效果评价。

 3.Cox回归

(1)模型:基本概念、基本形式、Cox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Cox回归模型结果及解释,风险比(RR)、预后指数,生存率的估计、变量筛选。

(2)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极大似然估计、RR值的估计解释、Cox回归模型的假设检验、Cox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3)用途及注意事项: 影响因素分析、预测。注意事项。

(十五)调查研究设计

1.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3)调查方法与调查项目:调查方法、调查项目、调查方式、调查表

(4)数据整理分析计划:问卷核查、数据编码、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

2.基本概率抽样方法及其样本量估计

(1)简单随机抽样及其样本量估计:基本概念、样本量估计

(2)系统抽样及其样本量估计:基本概念、样本量估计

(3)分层抽样及其样本量估计:基本概念、样本量估计

(4)整群抽样及其样本量估计:基本概念、样本量估计

(5)多阶段抽样及其样本量估计:基本概念、概率比例抽样、样本量估计

3.非概率抽样方法

(1)适应场合

(2)常见的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定额抽样、空间抽样

4.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1)效度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标准关联效度。

(2)信度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

(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十六)实验研究设计

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1)研究目的:研究假说

(2)实验对象

(3)处理因素:处理因素与处理水平、处理因素标准化、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

(4)实验效应:准确度与精密度,灵敏度与特异度。

(5)基本原则:对照及其主要形式、随机与重复。

(6)质量控制:误差的来源、质量控制措施

2.常用的设计类型及其样本量估计

(1)完全随机设计:概念与设计、分组方法、样本量估计

(2)配对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概念与设计、样本量估计

(3)析因设计:概念与设计、分组方法、样本量估计

3.其他试验设计

(1)临床试验:基本概念、基本类型。

(2)群随机试验: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常见类型。

(十七)卫生统计常用指标

1. 人口特征统计指标

(1) 人口统计资料的来源:人口普查资料、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人口登记资料。

(2) 描述人口特征的常用指标:人口总数与年平均人口数、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人口构成及人口金字塔。性别比、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负担系数、老少比。

(3)人口生育统计指标:

1) 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粗出生率、总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终生生育率的意义和分析;

2) 测量人口再生育的指标:自然增长率、粗再生育率、净再生育率、平均世代年数等指标的意义与分析;

2. 疾病统计指标

(1)疾病与死因分类:国际疾病分类、根本死亡原因、死因监测、

(2)疾病常用统计指标:发病率、累积发病率、患病率、残疾患病率、治愈率、生存率。

3.死亡统计指标

(1)反应死亡水平的指标: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围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病死率。

(2) 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

4. 卫生服务及资源统计指标

(1)卫生服务常用统计指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出生登记覆盖率、平均就诊次数。

(2)卫生资源常用统计指标: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工作者密度、医院床位密度、卫生总费用与人均卫生费用、卫生支出致贫家庭比。

5.动态数列及其指标

(1)绝对增长量

(2)定基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3)环比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4)平均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6.率的标准化

(1)标准化的意义

(2)标准化率的计算

(十八) 寿命表

1.寿命表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寿命表的类型,现时寿命表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简略现时寿命表:简略现时寿命表的概念、各指标含义、简略现时寿命表的编制方法。

3.去死因寿命表: 去死因寿命表的概念、各指标含义、编制方法。

4.健康期望寿命表:老年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表,全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表,概念与编制方法。

5.寿命表相关指标的分析与应用

6.伤残调整寿命年及模型寿命表


三、环境卫生学

本大纲部分根据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人类环境的组成

(2)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4)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推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二)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定义、特征及其组成;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3.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1)环境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环境暴露因素的影响

(2)暴露特征与反应: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环境多因素暴露和联合作用的类型

(4)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的概念、内容和意义;影响易感性的因素(遗传和非遗传因素)

4.自然环境与健康

(1)自然环境物理因素的种类和对健康的影响

(2)自然环境化学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和对健康的影响

(3)自然环境生物性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5.环境污染与健康

(1)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急性污染事件和慢性危害的主要表现

(2)环境污染的致癌危害:空气污染与肺癌的关系、水污染与胃、肝癌的关系

(3)环境污染与致畸作用: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不同环境介质污染造成的致畸事件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和健康危害

6.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基准与标准的差别;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卫生标准体系及其制定原则、方法

7.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1)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应用:掌握外暴露剂量、内暴露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等重要

概念;生物标志的概念、种类和应用

(2)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8. 健康危险度评价

(1)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步骤: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暴露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三)大气卫生

1. 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大气的结构、组成和物理性状

2.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1)大气污染的来源、种类和存在形式。

(2)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3)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归

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直接危害:煤烟型烟雾和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的异同点;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2)间接危害:影响太阳辐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4.大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颗粒物:

(1)颗粒物的来源和健康危害

(2)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3)对颗粒物污染的防制措施

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的来源、健康影响和防制措施。

其他:铅、多环芳烃、二恶英的污染来源、理化特点、健康影响。

5.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1)污染源的调查:点源、面源和线源等三种类型大气污染源的调查。

(2)污染状况的监测:采样点、采样时间和检测指标的选择;采样记录的注意事项;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3)人群健康调查: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6.大气卫生相关的防护措施以及监督和管理

(四)水体卫生

1.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2. 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标准

感官性状标指标;化学性状指标;有害物质指标;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3. 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1) 污染物的来源:工业、农业、生活的污水和其他来源

(2) 污染物的种类和特征: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

(3)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4.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

(1) 不同水体污染的特点: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

(2) 水体污染的自净:自净的定义、自净的过程、自净过程的特征、自净机制

(3) 污染的转归:迁移和转化

5. 水体污染的危害

(1)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病原体和藻类毒素

(2) 化学性污染的危害:酚、多氯联苯和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3)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热和放射性污染

6. 水环境标准

(1) 地表水质量标准的制定标准、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7. 水体卫生防护

工业废水的利用与处理、生活污水的利用与处理、中水回用和医疗污水的处理

8.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

(五) 饮用水卫生

1.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2. 饮用水与健康

(1) 介水传染病的定义、病原体类型、流行特点和典型事件

(2) 化学性污染中毒:氰化物和硝酸盐污染的来源、毒作用机制和健康危害

(3) 饮用水的其他健康问题:饮用水消毒副产物、藻类及其代谢产物、饮水内分泌干扰物和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有关的健康问题。

3.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用水量标准

(1)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的原则、制定的依据和各项指标的主要内容

(2) 用水量标准

4. 集中式供水

(1) 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水源的选择原则

(2) 取水点和取水设备: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选择不同的取水点、取水位置和取水设备

(3) 水的净化和消毒:混凝沉淀(原理、混凝剂种类和特征、影响混凝的因素和混凝设备);过滤(过滤的净水原理、滤池的分类、滤料的要求和影响过滤的因素);消毒(氯化消毒原理、分类、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水质的特殊处理;配水管网的卫生学要求;供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

5. 分散式给水

(1) 井水卫生:井址的选择、井的构造和井水的消毒

(2) 泉水卫生

(3) 地表水卫生

(4) 雨雪水卫生

(5) 新型饮用水卫生:桶装水、直引水和淡化水

6. 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

(1) 涉水产品如水质处理器、输配水设备、涂料、水处理器存在的卫生问题

(2) 涉水产品的卫生监测和评价

(3) 涉水产品的毒理学评价程序

7. 饮用水卫生的调查、监测和监督包括集中式给水和农村给水

(六) 土壤卫生

1. 土壤环境特征

(1) 土壤的卫生学意义

(2) 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2.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

(1) 土壤污染的概念、基本特点、污染源(农业、工业、生活、交通、灾害和电子垃圾造成的污染)和污染方式(气型、水型和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2) 土壤净化作用:土壤自净作用的定义和自净的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

(3) 土壤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的转归:迁移、转化和残留

3.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铊、铬和电子垃圾对健康的主要危害

(2) 农药污染的危害:急性和慢性毒性;对不同系统的毒性和“三致”效应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污染来源、污染现状、污染的四个重要特征和对健康的主要危害。

4. 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标准内容和制定方法;土壤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5. 土壤卫生防护:卫生防护措施和污染土壤的修复

6. 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

(七)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概述

(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与当地环境中的特定元素水平相关

(2) 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营养状况、生活习惯和其他元素的影响

(3)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控制措施

2. 碘缺乏病

(1) 碘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水碘的分布和海拔有关(山区水碘低于平原;平原低于沿海)

(2) 碘元素在人体内内的代谢:碘的最低生理需要量;每日供给量

(3) 碘元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发育、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等等)

(4) 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趋势);影响碘缺乏病的流行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水碘含量、协同作用、经济状况和营养不良);病区的划分

(5) 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缺碘)、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6) 地方性克汀病:发病机制(胚胎期或婴幼儿期缺碘)、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型和分度

(7) 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碘盐和碘油

3. 地方性氟中毒 

(1) 氟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2) 氟元素在人体内内的代谢

(3) 氟元素的生理作用: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对神经肌肉的作用

(4) 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区分型和分布:饮水型、燃煤型和饮砖茶型;不同类型病区的分布地区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在病区的居住时间和其他影响因素

病区的确定与划分   

(5) 发病原因和机制

机制:对骨组织和钙磷代谢的影响、对牙齿的影响、抑制酶的活性和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6) 临床表现:氟斑牙、氟骨症、非骨相氟中毒

(7) 诊断和鉴别诊断

(8) 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4. 地方性砷中毒

(1)砷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2)砷元素在人体内内的代谢:吸收、运输、分布与蓄积、代谢产物和排泄

(3)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抑制酶活性、导致细胞凋亡和致癌作用

(4)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区:饮水型和燃煤型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

病区的判定和划分

(5)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特异性表现、多系统多脏器损害(肝、神经系统、肾脏、心血管和其他)、致癌和致畸作用

(6)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5. 与环境硒水平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硒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地壳、土壤、农作物、地表水地下水、环境污染来源的

(2)硒元素的有益的生物学作用和摄入过多导致的不良生物学效应

(3)克山病:病因、流行特征、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4)大骨节病:病因、流行特征、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八) 环境污染性疾病

1. 环境污染性疾病概述

2. 慢性甲基汞中毒

(1)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甲基汞污染的来源;发病原因;发病机制

(2)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流行病学概况:地区分布、年龄性别分布、汞摄入量和发病的关系;日本水俣病

(3)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4)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防治原则:消除污染源、加强环境和人群健康检测、控制甲基汞摄入、保护临床前期人群、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3. 慢性镉中毒

(1) 慢性镉中毒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长期摄入过量的镉是造成慢性镉中毒的主要原因

(2) 慢性镉中毒的流行病学概况

地区分布、年龄性别分布、摄入量和发病的关系;日本痛痛病的概况

(3) 慢性镉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4) 慢性镉中毒的防治原则:消除污染源、加强监测和控制摄入量、保护高危人群、对症治疗中毒者

4. 宣威室内燃煤空气污染与肺癌

(1) 宣威肺癌高发原因:生活习惯特殊、当地产煤质量差、住宅设计不合理

(2) 宣威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与人群肺癌高发的关系

(3) 宣威肺癌病因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生活燃料与宣威肺癌死亡率间存在明显关系

(4) 宣威肺癌的防治对策:改良炉灶、改变燃料结构、重视室内通风换气和加强宣传教育

5. 军团菌病

(1) 军团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国内外流行概况、污染源、传播途径、流行形式、易感人群、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

(3) 军团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军团菌肺炎、庞蒂亚克热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

(4) 军团菌病的防治措施

(九) 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1.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和要求

2.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

(1)住宅的平面配置:朝向的概念和选择原则、间距、房间配置

(2)住宅的卫生规模:居室容积、居室净高、居室面积、居室进深(日照的卫生学要求、投射角、开角、采光系数)和居室隔音

3. 住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学要求

(1) 小气候: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2) 住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各种生理指标的含义和内容

(3) 小气候的评价指标:有效温度和校正有效温度

(4) 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

4.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1)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

(2) 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健康危害

化学性污染物:烹调油烟、甲醛、二氧化碳和燃烧产物的来源和健康危害

物理性污染物:噪声和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健康危害

生物性污染物:尘螨的来源和健康危害

放射性污染物:氡及其子体的来源和健康危害

(3) 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不良建筑物综合症、建筑物相关疾病和化学物质过敏症

(4) 居室空气清洁度的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卫生措施

(5)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对策

5. 住宅的卫生防护措施和监督

6. 办公场所卫生

(1) 办公场所的概念

(2) 办公场所的分类和卫生要求

(3) 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

(4) 办公场所污染物分类和危害: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

7. 办公场所的卫生监督与卫生管理

8.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

(1)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调查的目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预防的对策和措施

(2)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污染源的调查:室外或室内

污染状况的调查: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频率、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采样方法和仪器、质量保证措施、记录和检测结果的分析评价

人群健康调查:确定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观察指标

(十)公共场所卫生

1.概述

(1)公共场所的定义和卫生学特点

(2)公共场所研究的内容

2.公共场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水、集中空调系统和用具污染


四、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本大纲部分根据孙贵范主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 概论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

2、职业与健康

(1) 职业有害因素和职业性病损的概念及种类;

(2) 职业病发病条件、特点及诊断原则;

(3) 常见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有害因素早期健康损害。

3、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二) 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1、职业生理学

(1) 职业生理学的概念

(2) 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3) 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4) 劳动和作业类型的划分以及劳动负荷评价指标和方法

(5) 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2、职业心理学

(1)职业心理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目的

(2) 职业紧张:概念和紧张模式;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反应表现

(3) 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3、职业工效学

(1) 职业工效学的概念及内容

(2) 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

(3) 机器和工作环境:人机系统;劳动组织。

(4) 工效学相关疾患:强制体位及负荷过重有关疾患,个别器官紧张、压迫及摩擦引起的疾患。

(三)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1、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1) 基本概念:毒物、中毒、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

(2)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存在形式、接触机会

(3)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4)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5)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毒物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毒物与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个体易感性。

(6) 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中毒,迟发性中毒。

(7) 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

(8) 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

(9)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2、金属与类金属

包括铅、汞、镉、砷及砷化氢、锰等的中毒

(1)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和中毒原因;毒理

(2)临床表现:①急性中毒;②慢性中毒;③实验室检查

(3) 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

①铅接触史:详细询问工种、工龄、接触有害因素、接触时间和既往工作经历等。

②现场劳动卫生条件调查;③临床表现;④实验室检查。⑤鉴别诊断。

(4)处理原则

(5)预防要点: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降低车间空气中铅浓度,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3、刺激性气体

(1)常见刺激性气体的种类

(2)刺激性气体的毒理:局部损害及全身反应;溶解度、浓度与毒物损伤部位和损害程度的关系。

(3)毒作用表现

①急性作用表现;

②慢性作用

③化学性肺水肿: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体征、分期、X线征象、化验检查以及并发症的表现。

④ARDS的发病机理、临床分期

(4)诊断原则及诊断分级标准

(5)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

(6)氯及氮氧化物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毒作用表现及防治措施

(7)预防措施:防止气体外逸、加强个人防护、保健措施及环境监测措施

4、窒息性气体

(1)窒息性气体的定义: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细胞窒息性气体)。

(2)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的机制、特点、表现(缺氧、脑水肿等)以及中毒治疗原则

(3)一氧化碳中毒

①CO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

② 急性CO中毒机制,碳氧血红蛋白形成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③ 临床表现

急性CO中毒的临床分级、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断分级标准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的发病影响因素、症状及防治原则

④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

⑤预防措施

(4) 硫化氢中毒

①硫化氢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

②硫化氢中毒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呼吸酶,造成内窒息。

③ 临床表现

④ 诊断原则和诊断标准

⑤处理原则:现场急救、氧疗、激素等其他对症治疗,防治肺水肿、脑水肿。

⑥预防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5)氰化氢中毒

①氰化氢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

②氰化氢中毒作用机制

③ 临床表现

④ 诊断原则和诊断标准

⑤处理原则:现场急救、特效解毒剂应用的原理和方法(“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4-二甲基氨基苯酚的应用)、对症治疗等。

⑥预防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5、有机溶剂中毒

(1)有机溶剂的概念、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及对健康的影响

(2)苯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3)苯的毒理:急性毒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慢性毒作用(造血系统的损害);毒作用机理;致癌作用。

(4) 苯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主要临床表现;白血病。

(5) 苯中毒诊断原则,国家诊断分级标准

(6)处理原则:急性苯中毒的急救原则;慢性苯中毒的治疗重点。

(7)预防原则和具体措施

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1)概述 

①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②毒作用特点及有关机制:血液损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变性珠蛋白小体的定义和卫生学意义)、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皮肤损害及致敏作用、晶体损害、致癌作用。

③中毒的处理

急性中毒的处理,包括现场急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处理;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毒性肝损害的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等;

慢性中毒的治疗。

④预防和控制原则

(2)苯胺中毒

①苯胺的理化性质、接触机会、吸收途径和代谢;

②毒作用特点和机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形成机制。

③ 中毒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

④诊断:急性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

(3)三硝基甲苯中毒

①三硝基甲苯的理化性质、接触机会

②三硝基甲苯的毒理:

毒作用特点:晶体、肝脏和血液系统的损害。

中毒的临床表现:慢性中毒临床特点:中毒性肝病和中毒性白内障。

③诊断:慢性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

7、高分子化合物

(1)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源与分类、性质和用途

(2)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的来源与分类

(3)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对健康的影响

(4) 氯乙烯中毒

① 氯乙烯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

② 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肢端溶骨症、血液系统、皮肤、肿瘤(肝血管肉瘤)。

③ 中毒诊断与防治原则

  (5) 丙烯腈、四氟乙烯等含氟塑料单体及二异氰酸甲苯酯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

8、农药

(1)概述 

①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农药的管理

②农药对人畜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2)有机磷农药

①理化特性

②毒理:中毒原因,进入途径,体内代谢和中毒机理。

③临床表现: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间肌无力综合症;迟发性神经病。

实验室检查:血胆碱酯酶活性。

④诊断要点;急性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鉴别诊断

⑤ 治疗和预防原则 

9、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的基本概念、来源与分类、

(2)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其卫生学意义、

(3)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呼吸系统的影响、局部作用、中毒和肿瘤、

(4)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和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可概括为“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5)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

①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矽尘)的概念、理化特性,以及接触矽尘的主要作业、

②矽肺的概念,影响矽肺发生发展的因素、

③ 矽肺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

④临床表现

矽肺症状、体征及呼吸功能的改变;

矽肺X线表现特点和常见并发症(肺结核、肺和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和肺心病)。

⑤ 矽肺诊断原则和依据,《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矽肺鉴别诊断、

⑥治疗原则,矽肺致残程度鉴定,患者安置原则、

(6) 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

①煤矿工尘肺的概念和类型,煤矿粉尘接触机会、

②煤工尘肺的主要病理改变,主要X线表现和某些特点;肺部类风湿性尘肺结节、

(7) 石棉肺

①硅酸盐概念和种类;硅酸盐肺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②石棉的种类、理化特性,接触作业;石棉的吸入肺内与归宿;影响石棉肺发病的因素,包括石棉的种类和性质、纤维长短等。

③石棉肺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

④石棉肺的临床表现

10、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1)高温作业

① 概述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因素及其作用特点、

②生产环境中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生产环境中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的来源,变动原因,变动规律及其卫生学意义。

③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④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热适应、

⑤中暑的概念、病因、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急救与治疗、

⑥高温作业卫生标准、

⑦防暑降温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

11、异常气压

(1)减压病

①高气压作业及其卫生学特征:潜涵(沉箱)作业和潜水作业;附加压和绝对压,加压和减压过程,影响作业环境的因素。

②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减压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③预防原则:技术革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健措施,就业禁忌症。

(2)高原病

①低气压作业:高原和高山,航空和航天;

②低气压及氧分压降低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低气压的适应性变化

③高原病的分类、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④预防原则:习服;减少耗氧,避免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氧供,提供劳动能力。

12、噪声

(1)生产性噪声基本概念、物理特性及其评价指标;声压级、声压级的合成、频谱、人对声音的主观感觉特性、A声级及其卫生学意义。

(2)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和特点

(3)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性耳聋及爆震性耳聋。

(4)噪声性耳聋的诊断与分级

(5)听觉外系统

(6)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7) 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

13、振动

(1)振动的基本概念与物理量,振动的卫生学意义;振动评价的参量;生产性振动分类与接触机会

(2)振动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全身振动、局部振动。

(3)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频率和振幅、加速度等。

(4)手臂振动病的概念、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5) 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控制震动源;限制作业时间和作业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改革工艺过程,振动工具的合理设计和维修,加强个体防护;加强健康监护和日常卫生保健。

14、非电离辐射

(1) 非电离辐射的概念

(2)射频辐射

①高频电磁场和微波的物理特性、卫生学特征以及接触的主要作业;

②高频电磁场作用机理:致热作用,非致热作用;对健康影响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改变。微波对晶状体和生殖机能等系统的影响。治疗和处理。

④预防措施

(3)红外辐射

①红外线按波长的分类、热射线与辐射体表面温度的关系及其接触机会

②红外线对人体的影响:全身作用,眼损伤(白内障、视网膜灼伤)、皮肤。

③预防措施:防暑降温,防护眼镜。

(4)紫外辐射

①生产环境中发生紫外线的有关作业;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

②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电光性眼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③预防措施:屏蔽,专用防护面罩和眼镜等。

(5)激光。

①激光的物理性质以及接触激光的主要作业

② 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热效应、光化学效应、机械压力效应、电磁场效应。

③激光对人体的作用:对眼和皮肤的损害及临床表现。 

④激光防护:激光器、工作环境、个人防护等。

15、电离辐射

(1) 电离辐射基本概念、接触机会及其常用单位

(2)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及其对健康损伤的影响因素

(3)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分类

(4) 各种放射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

(5)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6)放射防护基本原则和方法

15、电离辐射

(1) 电离辐射基本概念、接触机会及其常用单位

(2)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及其对健康损伤的影响因素

(3)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分类

(4) 各种放射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

(5)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6)放射防护基本原则和方法

16、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1) 职业性肿瘤概念、致癌因素的识别及分类

(2)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3)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

17、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的基本方法

(2) 职业环境监测的样本采集与保存

(3) 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

(4) 职业卫生调查类型,调查步骤

(5)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步骤

(6)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估与危险度评价

   

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孙长颢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2.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发展历史。

(二)营养学基础

1.概述:掌握营养素、合理膳食、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基本概念。

2.蛋白质:掌握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主要指标,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熟悉氮平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营养不良。

3.脂类: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熟悉脂类的分类,脂类的食物来源。4.碳水化合物:掌握碳水化物的生理功能、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熟悉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5.能量:掌握产热营养素的生热系数,人体的能量消耗,能量参考摄入量。

6.矿物质:掌握矿物质的特点,钙、铁的生理功能、影响吸收的因素、缺乏症、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熟悉碘、锌、硒的生理功能、缺乏症、食物来源。

7.维生素:掌握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A原、维生素D原的概念,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叶酸、维生素C等主要维生素的缺乏症、营养状况鉴定的评价指标与方法、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熟悉其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

(三)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1.熟悉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及意义。

2.掌握谷类、大豆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品类、乳及乳制品、蛋类及其制品等各类食品营养价值的特点。

3.熟悉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

(四)特殊人群的营养

1.掌握孕妇、乳母的营养需要与合理膳食原则。

2.熟悉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等特殊年龄人群的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

(五)公共营养

1.熟悉公共营养的概念。

2.掌握膳食结构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

3.掌握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的基本方法。

3.熟悉营养改善的常见措施。

(六)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1.熟悉营养与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痛风、癌症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

2.掌握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痛风、癌症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原则。

(七)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1.掌握食品污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掌握水分活度、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的基本概念。

3.掌握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预防措施。

4.熟悉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及防止措施。

5.了解农药和兽药的残留及其预防。

6.熟悉有毒金属污染及其预防。

7.掌握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的污染来源、毒性及其预防措施。

8.熟悉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9.了解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

(八)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

1.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和使用原则。

2.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

3.熟悉抗氧化剂、着色剂、护色剂、防腐剂、甜味剂等主要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用途和适用范围。

(九)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1.熟悉粮豆、蔬菜、水果的主要卫生问题。

2.掌握畜禽肉类的主要卫生问题,熟悉鱼类食品的卫生问题。

3.掌握奶及奶制品的卫生问题。

4.掌握食用油脂的主要卫生学问题。

5.熟悉罐头食品的主要卫生学问题。

6.熟悉饮料酒的主要卫生学问题。

(十)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1.掌握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点。

2.了解炭疽、口蹄疫、结核病、禽流感等常见人兽共患传染病的卫生学处理。

3.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和防治原则,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4.掌握河豚中毒、毒蕈中毒等常见有毒动、植物中毒的有毒成分来源、流行病学特点、中毒症状及预防措施。

5.掌握化学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亚硝酸盐中毒等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中毒原因、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6.熟悉食物中毒的报告制度、调查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责任编辑:珍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予以更改或删除。

中南大学资源下载 学长答疑

微信扫码

资源下载 学长答疑

考研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班 考研复试一站通

电话
咨询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
学姐微信:
布丁考研学姐微信
杨学姐:
19909697326
布丁考研学姐微信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X25年考研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