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考研,专注于提供及时、精准、可靠的考研信息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夏令营活动通知

2026上海交大考研真题资料免费分享群:2021上海交通大学查分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将以夏令营作为2021年研究生的重要选拔方式,欢迎有意报考我院研究生的同学积极参与。


学院各专业详情及导师研究方向等详见人文学院网站,网址:http://shss.sjtu.edu.cn。


一、申请资格

(一)硕士推免生

1) 有意就读我院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型);

2) 申请人需是2021届本科毕业生,所在学校应为“双一流”B类以上大学,专业不限;或是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文学科评估中达到B-及以上,历史、哲学学科评估中达到C+及以上。

3) 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科研能力;所在学校为“双一流”A类大学,或在教育部新一轮中文、历史、哲学学科评估排名为A及以上,学生成绩排名需在年级50%之前;所在学校为“双一流”B类以上,或是在教育部第四轮中文学科评估中达到B-及以上,历史、哲学学科评估中达到C+及以上,学生成绩排名需在年级30%之前。

4)英语水平良好,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成绩 ≥ 425分,新TOEFL ≥ 90分或IELTS ≥ 6.0分。


(二)直博生

符合硕士生推免条件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二、申请办法

(一)申请方式为网上申请,同时采用报名系统申请和邮件申请两种方式。

申请者须登录我校研究生院招生网:https://yzb.sjtu.edu.cn进行报名。报名路径为:管理信息系统登录--考生登录--“夏令营考生登录”,进入报名系统后按照系提示和要求上传规定的证明文件。

申请者在系统报名的同时,须将申请材料电子版发送至:jdrwxialingying@163.com;邮件标题格式:姓名+就读高校名+志愿专业名【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哲学或汉语国际教育】。


(二)需要提交的资料:

1.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件扫描件;

2.申请表(见附件,须由院系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3.个人陈述(模板见附件,包括个人介绍、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选择参加本次夏令营的原因等);

4.本科阶段成绩单(须加盖教务部门公章);

5. 两位在职教师的推荐信(模板见附件。推荐人至少一名为所报考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原则上是本科期间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6.提交一篇能证明自己学术研究能力的代表性论文(已发表的论文需要全文复印件;课程论文需要任课教师的评语及签名);

7.各类英语水平证明复印件(如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托福、雅思等,须加盖教务部门公章);

8. 其他能突出自己综合素质能力、特长、研究能力、社会贡献等的重要证书复印件或证明。


(三)申请截止日期:2020年6月30日


(四)说明:

1.申请者同时完成两种报名方式后,视为申请材料提交成功。

2.申请者须如实填写和上传相关信息,如有不实将被取消入营资格或录取资格。

3.如在网上申请过程中遇到系统问题,请联系我校研招办:021-62821069。

4.人文学院将根据申请者提交的材料,以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学业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为主要评价依据,对申请者进行夏令营入围资格评审。

入围者将在2020年7月10日之前收到夏令营入围通知,如未收到通知即未获得入营资格。
 

三、夏令营活动

经评审获得夏令营入围资格的学生,将被邀请参加人文学院组织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夏令营。

(一) 夏令营活动时间:2020年7月15日至7月17日

(二)   夏令营活动内容:学术活动+专业测试

(三)   夏令营活动形式:线上具体安排随入营通知告知。


四、硕士推免“优秀营员”激励政策

人文学院将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笔试与面试综合考核情况,确定“优秀营员”名单,为其提供相应的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并为通过夏令营录取的硕士新生提供专项奖学金。

若获得推免资格申请我校,学院根据接收规模,从高分到低分录取,额满为止。

若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达到学院相应专业复试分数线则不需要再参加复试,学院根据招生规模,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入围名单,额满为止。

人文学院设立招生夏令营奖学金,对获得推免资格并申请我院的考生,在报到入学就读后提供奖励,金额为每人2000元。
  
 

附件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21年研究生招生夏令营申请表

附件三: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推荐信

附件二: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个人陈述

【责任编辑:珍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予以更改或删除。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X考研政治刷题小程序